无论是求职还是跳槽,为了吸引人才,用人单位总会开具一大堆诱人的条件。而这些条件很多时候都是用口头承诺的方式来约定的,一旦因此发生纠纷问题,会为劳动者的维权带来很大的困难。
理论上说来,口头承诺具有法律效力的。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,劳动者往往会因为无法提供证据从而导致维权困难。所以,如果可以的话,请将口头承诺的内容落实到文字,这样在发生纠纷的时候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权益。
口头承诺具有法律效力
口头承诺属于《合同法》调整的范畴,因此在双方约定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。但要是维权的话,得需要双方认可的情况下才能成为证据,如果有一方不认可的情况下,另一方想要让协议具有效力的话,就得提供充分的证据进行佐证。如果缺少证明的话,恐怕i的主张就很难会得到支持,还是得依照书面说明来处理纠纷问题。
口头承诺依旧得搜集证据
即使用人单位只是口头承诺而没有落实到纸面上,劳动者在听取承诺的时候依旧得留有相关的证据。因为一旦出现劳动纠纷或是用人单位转脸不认帐的问题,劳动者在只有口头承诺的前提下,只有掌握录音或录像、知情人证明等证明口头承诺的内容的,才能诉求到法院要求用人单位履行承诺。
虽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处于平等的位置上,但是因为先如今招聘市场供求关系的问题,使得劳动者依旧处于弱势地位,一旦发生纠纷,在没有证明的情况下维权会十分的困难。如果可以的话,尽量将口头约定的内容约定在合同上,实在不行的,也要在承诺时身边有相应的证明人。还有最简单的一种方法,就是在约定口头承诺时,劳动者用录音笔或是手机给录下来,当做证据保存,这样在维权时才能有所佐证。
了解更多法律法规,请登录我们的公益维权网站: 劳动争议调解网:http://www.ldzytj.com; 关注:微信公众号:ldzytj 微信小程序:劳动争议网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无意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。尊重版权,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!
【免责声明】“劳动争议调解网”对转载、分享的内容、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承担全部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