究其缘由,国人“涨工资没感觉”这种感觉的产生,恐怕源于如下几种因素:
第一,统计口径有待改进。有例为证:目前通用的职工平均工资,并未包括所有劳动者,而一般只涵括国有企业、事业、机关单位的城镇在岗正式职工。换言之,“统计口径”之外、2/3的劳动者(包括农民工、个体户、私营和合资企业员工等等)并没有被列入“平均”之列。显而易见,对排除在“职工”之外的数量巨大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,职工平均工资的涨幅再高,又与我何干?
第二,工资虽然涨了,但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人们的期望值涨得更快,也即工资的涨幅赶不上期望值的涨幅。
第三,有些人(尤其是垄断国企职工)本来“有感觉”,但出于某种心理,也跟着叫嚷“没感觉”。
客观地说,此二者都还只是次要因素,下面两种情况也许更重要:
第四,工资数额确实涨了,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必要开支而言,工资的上涨被消弭于无形。这些“必要开支”包括全线上涨的物价、逐步提高的税负(我国税收收入增速已连续10年高于GDP增速和个人收入增速)、诸多本该主要由公共财政埋单的公共服务等。很显然,在这些开支与工资“比翼齐飞”的过程中,市民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明显增长。
第五,平均工资虽然涨了不少,可是中低收入群体却没涨多少,难免对摊到自己头上的“平均工资”没啥感觉。
由此可见,大多数人对“工资节节高”的说法“没感觉”的怪现状,说明关于工资涨幅的统计,更像是一种孤立的数字游戏。在经济结构早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,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计口径和思维,虽然“有根有据”,得出的数据却可能存在明显漏洞。
了解更多法律法规,请登录我们的公益维权网站: 劳动争议调解网:http://www.ldzytj.com; 关注:微信公众号:ldzytj 微信小程序:劳动争议网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无意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。尊重版权,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!
【免责声明】“劳动争议调解网”对转载、分享的内容、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承担全部责任。